紫诺90
李克农(1899年9月15日—1962年2月9日),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被誉为“传奇将军”。他一生未指挥过正面战场的千军万马,却在“寂静战场”上以智慧和勇气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唯一一位没有带兵打仗的开国上将。
一、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
李克农出生于芜湖一个职员家庭,1917年在北京《通俗周刊》做发行工作时接触进步思想,“五四”运动后参与领导学生运动。1926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8日,国民党芜湖右派策划反革命政变,李克农凭借情报使中共芜湖特支及共青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主要骨干安全撤离,这是他情报生涯的第一次重要贡献。
二、隐蔽战线生涯:从“龙潭三杰”到情报主管
1929年12月,李克农经组织批准考入国民党无线电管理局(局长为徐恩曾),与钱壮飞、胡底遵照周恩来命令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组成党的特别小组(李克农任组长),往来宁沪之间指导工作,负责与中央特科联系。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钱壮飞获悉后立即将情报送李克农,李克农迅速转告党中央,使中共中央机关及领导人得以安全转移,避免了毁灭性打击。此事被周恩来赞为“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李克农与钱壮飞、胡底也因此被称为“龙潭三杰”。
顾顺章事件后,李克农身份暴露,辗转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历任江西省保卫局执行部长、中央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参与组织领导苏区和红军政治保卫工作,负责肃清间谍、保卫中央及大战役后高级军官俘虏的审查处理。长征中,他任中央纵队驻地卫戍司令,率侦察部队沿途侦察,保护党中央安全,并协助叶剑英同张国焘分裂阴谋作斗争。
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统战与情报的双重贡献
1. 抗日战争时期:西安事变与抗日统一战线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李克农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负责与东北军、西北军建立联系。1936年,他作为中共代表与东北军第六十七军一〇七师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会谈,使其觉悟并加入共产党,后介绍高福源向张学良传递中共立场,推动张学良与李克农秘密会谈,达成红军与东北军合作协议。西安事变爆发后,李克农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叶剑英和平解决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奠定基础。
2. 解放战争时期:情报工作与策动起义
抗战胜利后,李克农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委员兼秘书长。解放战争期间,他领导隐蔽战线工作,通过做“人心”工作争取国民党将领起义:如策动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一处少将作战处长谢士炎、军法处少将副处长丁行之等传递作战计划,协助晋察冀军区阻止国民党军突袭张家口;推动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实现北平解放;渡江战役前策动国民党海、陆、空军多次起义,加快解放进程。
四、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与情报的继续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农历任外交部副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情报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等职。1953年起,他参与朝鲜停战谈判,带病坚持工作,以智慧和耐心推动谈判达成协议,捍卫了志愿军的胜利成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毛泽东曾评价他:“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董必武悼诗赞其:“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1962年2月9日,李克农在北京逝世,各界公祭,周恩来主祭,极尽哀荣。
五、历史评价与遗产
李克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卓越的革命战士,其一生献给了情报与保卫事业。他以“交朋友、做思想工作”为情报工作核心,反对用金钱、美色等手段,强调政治引领。其领导的隐蔽战线工作为党和军队提供了关键情报,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及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李克农故居位于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纪念这位“传奇将军”的重要场所。
